王阳明名言(精选116句)
1、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。
2、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,虽弥漫周遍,无处不是,然其流行发生,亦只有个渐,所以生生不息。
3、夫精藏则太和流,神守则天光发,累释则怡愉而静,机忘则心纯而一。四者,道之证也。
4、与愚夫愚妇同的,是谓同德;与愚夫愚妇异的,是谓异端。
5、学问也要点化,但不如自家解化者,自一了百当。
6、汝以不得第为耻,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。
7、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。
8、心即理也。无私心即是当理。未当理便是私心。
9、心狭为祸之根,心旷为福之门。
10、
11、人的良知,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。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,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。岂惟草木瓦石为然,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。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,其发窍之最精处,是人心一点灵明。
12、众皆以为是,苟求之心而未会焉,未敢以为是也;众皆以为非,苟求之心而有契焉,未敢以为非也。
13、圣人不贵前知,祸福之来,虽圣人有所不免。圣人只是知几,遇变而通耳。
14、一念开明,反身而诚 。
15、所谓汝心,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。所谓汝心,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。这个便是性,便是天理。
16、循理便是善,动气便是恶。
17、学须反己。若徒责人,只见得人不是,不见自己非。若能反己,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,奚暇责人?
18、你萌时这一知处,便是你的命根;当下即去消磨,便是立命功夫。
19、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,金到足色方是精。
20、良知者,孟子所谓'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’者也。是非之心,不待虑而知,不待学而能,是故谓之良知。 (《大学问》)
21、谦虚其心,宏大其量。
22、省察是有事时存养,存养是无事时省察。
23、人胸中各有个圣人,只自信不及,都自埋倒了。
24、不贵于无过,而贵于能改过。
25、君自保重,我心送君三十里。
26、朋友相处,常见自家不是,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。善者固吾师,不善者亦吾师。
27、攻吾之短者是吾师。
28、 谦者众善之基,傲者众恶之魁。
29、身之主宰便是心,心之所发便是意,意之本体便是知,意之所在便是物。
30、心即道,道即天。知心则知道,知天。
31、致吾心之良知者,致知也。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,格物也。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。
32、“格物”即“慎独”,即“戒惧”。
33、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34、若己为君子,而使人为小人,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。
35、凡朋友问难,纵有浅近粗疏,或露才扬己,皆是病发。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,不可便怀鄙薄之心。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。
36、夫志,气之帅也,人之命也,木之根也,水之源也。源不浚则流息,根不植则木枯,命不续则人死,志不立则气昏。
37、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。若只好静,遇事便乱,终无长进。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,而实放溺也。
38、格物致知,灭除轻傲。
39、千罪百恶,皆从傲上来。只是一“傲”字,便结果了这一生。
40、险夷原不滞胸中,何异浮云过太空? 夜静海涛三万里,月明飞锡下天风。(《泛海》)
41、功盖天下而莫之嫉,善利万物而莫与争。
42、为学大病在好名。
43、一有谋计之心,则虽正谊明道,亦功利耳。
44、随物而格,是致知之功。
45、心不是一块血肉,凡知觉处便是心。如耳目之知视听,手足之知痛痒,此知觉便是心也。
46、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
47、大凡朋友,须箴规指摘处少,诱掖奖劝意多,方是。
48、你真有圣人之志,良知上更无不尽。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,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。
49、静处体悟,事上磨炼。
50、凡学之不勤,必其志未笃也。
51、眼前路径须放开阔,才好容人来往,若太拘窄,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。
52、有心俱是实,无心俱是幻;无心俱是实,有心俱是幻。
53、苟无尊崇笃信之心,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。
54、人若知这良知诀窍,随他多少邪思枉念,这里一觉,都自消融。
55、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,诚则明矣;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,明则诚矣。
56、天理即人欲。
57、记诵之广,适以长其敖也;知识之多,适以行其恶也;闻见之博,适以肆其辨也;辞章之富,适以饰其伪也。
58、减得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。
59、知行合一: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,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。
60、所以谓之圣,只论精一,不论多寡。
61、不以聪慧警捷为高,而以勤确谦抑为上。
62、常快活便是功夫。
63、人有过,多于过上用功,就是补甑,其流必归于文过。
64、学是学去人欲,存天理。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,则自正。
65、心所安处,才是良知。固是,但要省察,恐有非所安而安者。
66、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。
67、心即理也,心外无理,心外无物,心外无事。
68、授书不在徒多.但贵精熟。
69、诚字有以工夫说者。诚是心之本体,求复其本位,便是思诚的工夫。
70、人须有为己之心,方能克己;能克己,方能成己。
71、能处正是良知,众人不能,只是个不致知。
72、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,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
73、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,则不至于责人已甚,而自治严矣。
74、君子诲人不倦,而师道必严。
75、天下之事,其得之不难,则其失之必易;其积之不久,则其发之必不宏。
76、未有知而不行者。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
77、学者学圣人,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,犹炼金而求其足色。
78、心无外物,物以心生。
79、良知不由见闻而有,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。
80、格者,正也。正其不正,以归于正也。
81、外面是非毁誉,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。
82、天理即仁心。
83、上智下愚,如何不可移?不是不可移,只是不肯移。
84、至诚则“无知而无不知”,不必言“可以前知”。
85、持志如心痛,一心在痛上,岂有功夫说闲话,管闲事。
86、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
87、惟天下之至诚,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。
88、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,是非只是个好恶。只好恶就尽了是非,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。
89、何为第一等事?当读书做圣人耳。
90、人人自有定盘针, 万化根源总在心。 却笑从前颠倒见, 枝枝叶叶外边寻。 (《咏良知四首示诸生》)
91、良知之外,别无知矣;故“致良知”是圣人教人第一义。
92、此道本无穷尽,问难愈多,则精微愈显。
93、然可欲者是我的物,不可放失;不可欲者非是我物,不可留藏。
94、尽心知性知天,是生知安行事。
95、此心无私欲之蔽,即是天理。
96、此心不动,随机而动。
97、体,即良知之体,用,即良知之用,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?
98、 人生大病,只是一“傲”字。
99、须于心体上用功。凡明不得,行不去,须反在自心上体当。即可通。心体明即是道明。
100、道心本是无声无臭,故曰“微”;依著人心行去,便有许多不安稳处,故曰“惟危”。
101、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,时时精明,不蔽于欲,自能临事不动。不动真体,自能应变无言。
102、我今说个知行合一,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,便即是行了。发动处有不善,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。须要彻根彻底,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。
103、种树者必培其根,种德者必养其心。
104、圣人无所不知,只是知个天理;无所不能,只是能个天理。
105、一念改过,当时即得本心。
106、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。
107、夫人者,天地之心。天地万物,是非之心,不虑而知,不学而能,所谓良知也。
108、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!
109、人虽至愚,责人则明;虽有聪明,责己则昏。
110、良知之外,更无知,致知之外,更无学。
111、既去恶念,便是善念,便复心之本体矣。
112、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,皆不得为致良知。
113、人之善恶,由于一念之间。
114、志于道德者,功名不足累其心;志于功名者,富贵不足以累其心。
115、《中庸》谓“知耻近乎勇”。所谓知耻,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。
116、道无精粗,人之所见有精粗。